把胭脂的自尊心和驕傲踩碎一地。
她身后的匈奴兵,也如同喪家之犬一樣。
匈奴戰(zhàn)敗,雙邊貿(mào)易自然也就不存在了。
趙蒹葭把近二十萬匈奴俘虜送到?jīng)鼍?,也是為了緩解陸源的燃眉之急?
各項工程,所需要的勞工實在太多了。
有了這二十萬匈奴勞工,運河項目也能大大提速,改造北地也能提前不少。
而且,獻俘也能夠增加國民自信。
陸源得知俘虜入城后,也是大喜。
第一批二十萬,第二批俘虜也有二十多萬。
這一下舒服了。
四十萬勞工,能抵四十萬戶百姓的勞役。
算上此前的七十多萬勞工,百萬勞工,勉強夠用。
現(xiàn)在修建的都是國家工程,也不會損害百姓的利益,浦橋修路,若是涉及到房屋遷移,還會給與大量補貼。
所以民間配合度很高。
就目前而,這些勞工還是遠遠不夠的。
地方財政不夠,人手不夠,所以服徭役就成了百姓應盡的義務(wù)。
這是現(xiàn)實存在的問題。
白頭鷹鐵路發(fā)達,是多少勞工尸體堆起來的?
種植園里的豐收,是多少昆侖奴尸體化作的養(yǎng)料?
有些問題,他就是需要勞動力去催化的。
要知道,農(nóng)稅的消除,也是走了幾千年的路才走完的。
要是沒有紅薯土豆,沒有木薯玉米,陸源也不敢拍著胸口說取消農(nóng)稅。
哪怕朝廷有錢,也需要大量的糧食來平穩(wěn)糧價,穩(wěn)定國家。
所以,一個難題無法解決,就通過假借困難來解決。
勞工解決了徭役,廣袤土地,高產(chǎn)糧食,稀缺人口,商業(yè)稅的推廣,解決了糧稅。
而戰(zhàn)爭,是掠奪原始積累最快的方法,沒有之一。
能夠縮短革新的進程。
不過只靠朝廷也不可能養(yǎng)這么多勞工。
百萬勞工,干的都是體力活,一人一頓起碼也是一斤糧食,一個月就是十萬石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