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名詞,對他們來說,有些陌生,又有些遙遠。
王建國遲疑地說道:“小江,你說的這些人,怕是不好找啊。咱們平江縣就這么大點地方,哪有這么多懂這些的能人?”
“就算有,人家在國營廠里干得好好的,憑啥來咱們這‘個體戶’?。俊?
這話說到了點子上。
1980年,鐵飯碗的觀念深入人心。
國營企業(yè)、事業(yè)單位,那才是正途,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
個體戶?在很多人眼里,那是走投無路的人才干的營生,不穩(wěn)定,沒保障,說出去也不好聽。
江徹也曾想過在本地物色一些人才。
他通過王建國在縣勞動局和一些相熟的國營廠礦打聽過,結(jié)果令人失望。
縣里懂現(xiàn)代企業(yè)管理的人,鳳毛麟角。即便有那么一兩個在國營廠里擔任中層干部的,也根本不愿意放棄穩(wěn)定的編制,跳槽到一個前途未卜的私營企業(yè)。
更何況,江徹開出的條件,在他們看來,也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。
“薪水高點又怎么樣?說不定哪天就干不下去了?!?
“股份?那是什么玩意兒?能當飯吃嗎?”
保守的觀念,像一道無形的墻,阻礙著江徹招攬人才的步伐。
江徹對此早有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