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時間,平江機械廠的改制,成了個燙手山芋,無人敢接。
江徹也是在一次縣里的企業(yè)家座談會上,偶然聽周書記提起了這個機械廠的困境。
當時,周書記只是隨口一提,表達了縣政府的憂慮和招商引資的愿望,并未對江徹抱有太大期望。畢竟,江徹的江氏實業(yè),主營商業(yè)零售和輕工業(yè),跟重型的機械制造,似乎八竿子打不著。
但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
江徹的腦海里,卻當場閃過一道亮光。
股份制改革!機械廠!
前世的他,在商海沉浮多年,吃過信息不對稱的虧,也嘗過政策紅利的甜頭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股份制改革,是未來幾十年中國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必然趨勢,是盤活國有資產、激發(fā)企業(yè)活力的金鑰匙!
而這家平江機械廠,雖然目前虧損嚴重,但在他前世的記憶碎片中,這家廠的技術基礎和工人素質,其實相當不錯。廠里有幾個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員,還有一批技術過硬的老工人,這都是寶貴的財富。
只是因為體制僵化,缺乏資金和市場意識,才導致了今天的困境。
如果能以較低的成本介入,進行股份制改造,引入現(xiàn)代企業(yè)管理制度,再結合市場需求調整產品方向......
江徹的心,瞬間火熱起來。
這不就是另一個“以小博大”的絕佳機會嗎?